
春秋时期的徐国与舒国:一段历史传奇全国股票配资
春秋时期,鲁国的《閟宫》一诗中提到,鲁国大军曾所向披靡,击败了西北的戎狄,还征讨了楚地的舒国,占领了凫山与绎山,将版图扩展到徐地。这段历史描绘了两个古老的小国——徐国与舒国。
徐国与舒国的渊源
根据学者的研究,徐国和舒国本是同一个族群的分支,徐国以嬴姓为主,舒国则为偃姓。嬴与偃的发音相近,或许是同一族群的不同支系。鲁僖公三年(公元前636年),徐国与舒国发生战争,这可能是由于两国之间的矛盾逐渐加深。
周初的“管蔡之乱”期间,除了商纣王之子武庚,还有山东沿海的东夷部落参与了叛乱,这些部落包括熊、盈、徐、奄等。学者们认为,熊即指荆楚,盈是“赢姓徐”,奄即指偃姓舒,彼此相邻。周公东征后,这些部落四散逃窜,逐渐融入了东周的政治局势中。
徐偃王的传奇
展开剩余75%徐偃王是徐国的第32任国君,生于一个神秘的背景。据史料记载,徐偃王出生时父母发现其母亲产下一枚肉卵,父亲认为这是不祥之兆,将其丢弃,但一只名叫鹄苍的狗将肉卵带回并咬破,里面竟然露出一个男婴,这便是徐偃王的传奇出生。尽管这段故事可能带有一些神话色彩,但也反映了徐偃王在民众中的崇高地位。
徐偃王的传说众多,甚至有说法认为他生来有异象:“目不能缩视细物,望远乃见”。这被解释为他仰起头来才能看清面前的人,因此被称为“偃”。另有传闻称,徐偃王的狗鹄苍死后变成了九尾黄龙,葬地成了“龙墩”,这些神秘的故事使得徐偃王的形象更加神奇。
徐国的强盛与周朝的对抗
徐偃王在位时,徐国国力强盛,以仁义治国,成为春秋时期一大强国,吸引了“三十有六国”的朝贡。徐偃王的统治在一方面显现了徐国的强盛,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与周朝的矛盾。他自称王,并且修建了一个周长十二里的都城彭城,这一举动引起了周穆王的警觉。周穆王认为徐偃王的称王行为与周天子的权威相抗衡,便决定出兵讨伐徐国。
徐偃王的结局
关于徐偃王的结局,史料记载不一。一些地方志如《郡国志》《太平寰宇记》记载,徐偃王在周穆王的讨伐下逃亡至江苏一带,最终下落不明。徐国也在西周晚期逐渐消失,直到公元前668年,徐国才重新出现在史料中。此时,齐、鲁、宋三国联合攻打徐国,但未能立即消灭。
楚国与徐国的冲突
随着楚国崛起,徐国开始频繁与楚国发生冲突。公元前646年,楚国发动攻势,试图削弱徐国的势力。而徐国则寻求与中原诸国建立联盟,希望借此对抗楚国。尽管中原的国家力图保护徐国,但楚国的强大影响力使得徐国在战斗中处于劣势。
徐国的灭亡与吴国的崛起
公元前615年,楚国轻松消灭了舒国,随后开始进攻徐国。徐国的困境加剧,而吴国的崛起使得徐国陷入了吴楚两国的夹击之中。尽管徐国采取了保守策略,未积极参与大规模战争,但最终在公元前512年,在吴国的强势攻势下,徐国彻底灭亡。
吴国之所以要争夺徐国,是因为徐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,吴国北上的路必经徐国。吴王寿梦的第四子吴季札曾经与徐君有一段感人的故事。吴季札在访问徐国时,徐君对他佩剑深感欣赏。当季札回国时,徐君已经去世,吴季札便将自己的剑挂在了徐君的墓前。这一幕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段美好传说。
总结
徐国与舒国在春秋时期的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,尤其是徐偃王的传奇一生,使得徐国在当时成为一个备受瞩目的强国。尽管最终徐国未能抵挡住外敌的侵略,但徐国在历史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,它不仅是中原诸国和楚国之间的重要战略位置全国股票配资,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发布于:天津市星空慧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