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4日东莞配资平台,山金国际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上市申请,拟“A+H”上市。就在前一日,万辰集团和中微半导也递表香港联交所。越来越多的A股公司将赴港上市作为明确的战略选择,特别是对硬科技、新消费企业而言。
据《金融时报》记者不完全统计,截至9月24日,今年共有126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赴港上市相关公告,其中,11家已成功登陆港股市场,实现“A+H”布局。同时,另有64家上市公司已向香港联交所递交H股发行上市申请,38家发布筹划H股上市的提示性公告,13家已授权公司管理层启动H股发行上市的前期筹备工作。
此外,“A拆H”也明显升温,美的集团、东诚药业、潍柴动力等多家公司正积极推进分拆子公司赴港上市。9月30日,紫金矿业子公司紫金黄金国际将在港股市场上市交易,拟募资约250亿港元。
“在A股公司赴港上市热情高涨、‘科企专线’落地、中概股回归升温等因素作用下,港股IPO市场热度将持续推升。”安永大中华区审计服务市场联席主管合伙人汤哲辉在接受《金融时报》记者采访时表示,拟“A+H”两地上市的企业多为细分领域龙头,具备较强稀缺性,将吸引国际资本持续流入市场。
政策、企业、市场共同推动
2025年以来,香港IPO市场持续活跃,股权融资规模大幅增长,上半年以1087亿港元的募资额位居全球第一。9月23日,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发布《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和香港新股市场回顾与展望》,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香港新股市场融资额有望继续全球居首。
“大型A股上市公司选择以‘A+H’方式在港上市,是推动港股市场股权融资额大幅增加的绝对主力。”有券商人士对《金融时报》记者表示,2025年至今,已有宁德时代、恒瑞医药、三花智控、海天味业等公司以“A+H”模式登陆港股,融资规模均超过100亿港元。
“为进一步拓展公司的国际化战略,优化海外业务布局,增强境外融资能力,提升综合竞争实力,依据公司总体发展战略及运营需要……”A股上市公司大多如此描述其谋求H股上市的原因。
赴港上市的A股公司具有明显的行业特征。据前述券商人士分析,新能源、半导体、医药生物等硬科技企业是“A+H”上市的主力军,既因为这些领域属于国家战略支持的新兴产业,也因为港股市场对特专科技公司设有更具包容性的上市制度。而消费类企业主要是为了借助香港的国际平台重塑品牌价值,加速全球化布局。
“中国企业得以通过‘A+H’双平台强化国际化布局,开辟新增长曲线,主要源于政策、市场、企业供应等因素的驱动。”安永大中华区财务会计咨询服务主管合伙人刘国华认为。
去年4月,中国证监会发布5项资本市场对港合作措施,其中一项便是“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香港上市”。同年10月,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发布联合声明,对符合条件的A股上市公司简化H股发行上市的审批流程,监管评估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内。今年5月,香港联交所推出专为生物科技、特专科技企业设立的“科企专线”服务机制。
“香港资本市场流动性的提升对整体融资环境也有显著促进。”汤哲辉告诉《金融时报》记者,2025年上半年,港股日均成交额近2500亿港元,创历史新高,过去5年这一数值平均为1300亿港元;同时南向净流入超过7000亿港元,较去年同期几乎翻倍,目前南向交易占香港市场成交比例已超过23%。
港股市场或将持续活跃
对于今年剩余时间以及未来中长期的港股市场表现,汤哲辉持谨慎乐观的态度,并提出三方面依据。
一是从宏观经济环境来看,全球经济逐渐复苏,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稳定增长,为港股市场提供了坚实的基本面支撑。内地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,人工智能(AI)、芯片、机器人、生物医药等硬科技行业对赴港上市融资有着强烈的需求,这将为港股市场带来持续的优质上市资源。
二是政策层面,“新国九条”颁布以来,中国证监会持续优化境外上市备案机制,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;港交所不断推进上市政策优化,包括审视主要上市、第二及双重上市的具体要求和上市后监管机制、推进“科企专线”等,以增强香港上市活动的活力、竞争力及韧性。
三是市场情绪方面,今年以来,港股市场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关注和参与。随着市场信心的不断恢复,投资者对港股市场的认可度和投资热情持续提升,进一步推动了港股市场的活跃。
德勤中国资本市场服务部华北区上市业务合伙人杨红梅表示,随着美联储展开降息周期,预计将有更多海外资金寻求布局亚洲高成长投资目标,涵盖中国内地与中国香港市场,这将为今年第四季度香港多宗超大型新股发行,提供充裕的市场资金、流动性支撑及更理想的估值环境。
“预计港股市场将延续活跃态势。”汤哲辉表示东莞配资平台,随着更多内地新经济企业、硬科技企业筹备赴港上市,将为市场带来新鲜血液与增长动力,硬科技与新经济企业成为接下来上市行情的主力。同时全球资金对中国资产的配置需求仍在持续上升,有望进一步推高港股市场估值。
星空慧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