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青海东莞配资平台,朔风掠过昆仑山口,格尔木河在无垠戈壁蜿蜒流淌。1954年,慕生忠将军的铁锹破开冻土,青藏公路由此诞生。二十五年后,钢铁巨龙开始向世界屋脊延伸。1984年,伴随青藏铁路西格段贯通,格尔木站派出所的警徽第一次在高原的阳光下熠熠生辉,开启了守护天路的壮丽篇章。
钢铁动脉的“昆仑哨”
格尔木站派出所的辖区,沿着青藏线与格库线的钢轨,在高原戈壁上延伸出85公里的生命线。这里日均到发旅客7600余人次、列车14对,且多集中于深夜至凌晨。当旅客沉入梦乡,正是副所长李祥带领战友披星戴月、顶风巡线的时刻。
“线路安全,怎么严抓都不为过!”李祥的手电光柱刺破沉沉夜幕,扫过路基、涵洞与每一寸防护网。去年夏季治安整治中,他徒步巡查里程超过上千公里,敏锐发现几处关键区段护网锈蚀破损、底空过大。他连夜建档立册,火速协调工务部门,紧急更换护网15处、加装倒刺滚笼。
候车大厅内,一级警员李明鑫守护着另一片无形的战场。2024年,他妥善处置旅客求助80余起,寻回价值6万余元失物。当一位女性旅客突发急症,他寸步不离守护至救护车抵达,家属紧握他冻得通红的手哽咽道:“警察同志,您就是昆仑山给我们的路标啊!”
青春在冻土上扎根
格尔木站派出所23名民警,平均年龄仅28.5岁,90后占比超七成。这群年轻人,以超越年龄的坚韧,将理想深深根植于这片高寒冻土。
民警王琛的笔记本里,密密麻麻标记着沿线每一座桥梁涵洞的坐标。2024年7月,两起“闲杂人员入网”警情接踵而至。他抢在列车进站前精准锁定、果断控制嫌疑人。“办案不是机械执法,更是法治精神的播种。”他足迹遍布沿线34个废品收购站、8所中小学校,签订安全责任状50余份,甚至将生动的法治课堂送到了牧民的帐篷前。牧民们笑言:“王警官讲的铁路安全,连咱家牦牛都听懂了!”
综合指挥室里,宋晓蓉是派出所高效运转的“神经中枢”。2025年春运高峰,她连续值守72小时,起草方案预案17份,精准处理预警信息151条。一名少年离家出走,她凭借海量监控画面精准定位,协同警力2小时内成功寻回。屏幕的微光映亮她年轻的侧脸,键盘的敲击声与窗外呼啸的风雪交织——“这里的每一条指令,都紧系着万千旅客的安危。”
天路守护者的精神密码
回望历史长河,格尔木从诺木洪文化的羌人牧地,到吐谷浑国的丝路驿站,再到新中国筑路大军的帐篷城,开拓与守护的基因早已融入血脉。1958年钾肥厂的第一铲盐矿,1984年青藏铁路西格段的汽笛长鸣,2006年全线贯通的欢呼……每一次跨越,都铭刻着无畏的坚守与奉献。
派出所荣誉墙上,“集体二等功”“执法示范单位”的奖牌与23面饱含深情的锦旗交相辉映。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滚烫的付出:人均日行20公里巡线路,年查危险品2700余件,化解矛盾纠纷百余起。当“复兴号”列车迎着朝阳驶过壮美的察尔汗盐湖,车窗映照的不仅是皑皑雪山,更有那一抹永不褪色的藏蓝。
(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万玛加、通讯员贺瑞明)东莞配资平台
星空慧投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